清华大学张绪山教授做客“敬文中世纪学名家讲坛”

发布时间:2024-05-30 供稿单位:世界中古史研究所 撰稿:张亚芳 点击次数:

近日,“敬文中世纪学名家讲坛”在韦德网站世界中古史研究所举行,清华大学历史学系博士生导师张绪山教授为韦德网站师生带来三场系列学术报告。

520日,首场报告题为“重审‘李约瑟难题’”。报告围绕如何认识“李约瑟难题”的有效性、西方近代科学产生的条件、中国传统社会所缺乏的近代科学勃兴的条件,以及“李约瑟难题”与国人的心态问题等方面展开。张绪山教授认为,李约瑟对中国文明遗产的研究与发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李约瑟难题”有效性不足,将“科学”这一概念泛化,对中西文明遗产的比较研究产生一定阻碍作用。522日,第二场报告题为“论以史为鉴的可能与不可能”。报告围绕历史在中国人信仰中的地位、近代欧洲对以史为鉴观念的拒绝、以史为鉴的或然性、有史而不鉴为何存在等方面展开。张绪山教授指出,人类借鉴历史经验教训时,不单单受理性的支配,更受到与生俱来的欲望(物欲、情欲与权欲)的强力干预,故人们对于“以史为鉴”选择不是必然的。人类历史上发生的不胜枚举的悲剧在形式上千差万别,但在本质上却大多归于欲望泛滥。524日,第三场报告题为“‘桃花石’名称源流研究”。“桃花石”作为中国别称之一,最早见于拜占庭史家西摩卡塔的著作,对于这个名称的起源,现存研究存在多种观点,有“大魏”说、“唐家子”说、“大汗”说与“大汉”说等等。张绪山教授认为,“桃花石”应是“大汉”的音转,是匈奴和北方草原民族对汉帝国的称呼。西突厥在中亚兴起后与拜占庭帝国发生交往,将此名传输给后者。“桃花石”西传中亚、西亚过程中被各族政权所采用,既指中原王朝,也以自身承受之,此间意义逐渐有所变化。一个名词可以是一部历史,名词的变化也是历史的变化,要从小名词的变化中探索大历史的变化。

敬文中世纪学名家讲坛”是为纪念我国著名世界历史学家、历史教育家、新中国世界历史学科奠基者之一、世界中古史研究所创立者朱寰先生而设立。自2023年开设至今,已举办十余场高质量学术报告,在推动学科建设和强化学术研究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