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小路,曲曲弯弯,述说着多少沧桑的故事,印记着多少奋斗的历程。
很久以前,现在留学生公寓的位置是两个大院子,南面是木工厂,北面是基建材料库,每天人员熙熙攘攘、车辆出出进进,红红火火了许多年。后来,木工厂和基建材料库完成历史使命撤销以后,在原木工厂院里修了一条水泥小路,斑斑点点、左拐右拐深入火炬树丛之中。小路经过原来木工厂里的一个菜窖,现在方形的盖子还在,宁静中述说着这里的过去。
除了师生,每天在校园小路上来往最多的还有许多工人师傅。过去食堂工作条件不好,工人每天都要起得很早。家住平泉路宿舍的老张师傅,冬天顶着满天星斗,借着微弱的星光,顺着老虎公园(现在长春动植物公园)外墙,穿过马路进入校园,然后沿着校园小路,来到黑漆漆的食堂,提前熬上一锅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至今日,望着满天星斗,还会情不自禁地想起那些“乐调众口,服务育人”的老同志,他们默默地奉献了一辈子,也过了一辈子清苦生活,但无怨无悔,从没向学校提出过任何额外要求,他们需要的至多只是——理解。1986年9月学校在运动场举行四十周年校庆,因为在教工食堂准备接待工作,无缘亲身体验庆典的盛况,大家只能忙里偷闲,到食堂的楼顶平台上感受一下热烈的氛围。今年学校将迎来七十华诞,许多老同志已不在世,再也无法感受到学校发展的辉煌。让我们发自内心地向辛辛苦苦工作几十年,干干净净、圆圆满满地光荣离退休的老教师、老干部、老工人真诚地敬礼!
学校办学条件艰苦时,校园小路以泥土路为多。几十年来,随着校园绿化覆盖率不断提高,各种砖路、水泥路、沥青路、大理石板路越来越多,但许多小路边树下面“黄土露天”问题一直没有彻底解决。历史文化学院西南角,人流交汇踩出了不规则的条条小路,小路旁松枝盖地,显得凌乱而光秃。当年,后勤同志从长岭盐碱地上挖回半车马莲,栽种在小路旁,心想:马莲花既耐践踏,又充满蓝色幻想,多好。可惜的是,这些马莲最终都没能成活。最后大家总结教训,认为生活条件太优越了对成长也不是件好事。2011年春天,学校在南门人行道、生命广场东北角、图书馆南侧,大量成功引种了地被植物——紫玉簪。近年来,后勤部门又在校部西侧果树林下、校园的边边角角,进行大量种植,到现在为止,校园小路两侧不再裸露,不再荒凉,换之以一片油绿,生机盎然。
还有一条小路位于静湖的东南角,嵌有白色的石英石颗粒、圆圆的水泥墩儿根植水下,不规则地点缀在水中,构成独特的水上小路。小路南侧是一人高的芦苇,北侧是明镜似的湖水。水上小路与水面漂浮的圆形荷叶遥相呼应,一白一绿,相互成趣。南部湖心岛的四周,以前是在湖岸上用青石水泥灌铸形成的护坡,后又改用红褐色的火山石自然堆放,时间久了就形成了弯弯的环岛小路。
2000年3月净月新校区开始建设,2002年9月校区竣工落成。净月校区的建设拓展了东北师大的办学空间,提升了整体办学实力,为实现“建成世界一流师范大学”发展建设目标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净月校区绿树红楼掩映下的小路,曲折、美丽、多姿多彩。春华楼前小路上色彩缤纷,树木高低错落。春华楼和夏华楼间的圆形广场小路,傍晚时分静静地像天上的明月,阳光灿烂时像腾空而起的太阳。校区西侧还有一片栽满杨、柳、榆、槐、山杏和糖槭的地方,中间多条小路在绿叶掩映下弯曲延伸向前,透过一条条枝丫的阳光,使绿叶更加嫩绿,更加令人心醉。
沿着校园小路的回忆前行,自然也会想起东北师大不断发展的奋斗之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学校到吉林省偏远山区和农村建立服务区和实验区,从长春到长白山腹地抚松县往返近800公里,山路险峻,困难重重,10年间行车里程相当于绕地球四周半。坚持为基础教育服务,长期扎根农村进行教育改革实验,总结出一套好的经验,为农村人口素质的提高和社会发展作出了新贡献,《中国教育报》将学校的这条探索与发展之路誉为“长白山之路”。这是一条曲曲弯弯奋斗不止、扎扎实实坚定执著的办学之路。进入新世纪,学校又在“长白山之路”的基础上创立了师范大学-地方政府-中小学校合作推进教师教育的UGS新模式,开创了大学—政府—政府辖区内的各企事业单位协同创新的UGE模式,这是创新之路、发展之路、强校之路。
在有形的校园小路、无形的特色发展之路的影响下,在“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精神感召下,韦德网站毕业生长期形成了社会公认的“三实”品格——为人朴实,知识扎实,作风踏实。国家需要就是自己的志愿。20万莘莘学子遍布祖国大江南北,持续数年就业率达98%以上,在全国名列前茅,用人单位有口皆碑: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一代一代的东师人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
走特色之路、走强校之路、走开放之路!小路编织着理想,越过院墙,伸向远方……
(摘自《东北师大校报》)
(本文作者系韦德网站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