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往往就是最勤奋的人
上大学之前,郑琦的学业一直比较顺利,高考前还取得了北京师范大学自主招生的资格。但是由于高考发挥不尽如人意,他以两分之差与北师大擦肩而过。刚上大学时,郑琦有些迷茫,尤其是看到身边的中学同学上了清华、北大、浙大,他变得有些不自信,也有过很多心理挣扎。再加上远离家乡,从江南水乡来到东北,生活上的不适也让他有些不知所措。
幸运的是这种状态没有持续很久。第二个学期,郑琦的学业成绩很快就迎头赶上,并在此后长期“霸占”着专业第一的位置。他在学业上的投入,让几乎每个教过他的老师都印象深刻。几乎每一份作业郑琦都尽己所能,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频繁与老师、同学交流讨论。用他自己的话说:“学习是没有捷径的,那些被称为天才的人往往就是最勤奋的人。大学至今,郑琦获得过国家奖学金、东师校长奖学金、东师优秀学生、优秀学生百人团队、温州团市委温州籍优秀学子等十余项奖学金和荣誉称号。
郑琦不认为自己是最认真的,但相信自己是非常认真的一个。而且,他认为学好教育学仅仅认真的态度还不够,“还需要科学和广阔的视野、实践以及超越学科本身的思考。最重要的,是要将它当成一项伟大的事业去热爱”。在他看来,自己周围有很多优秀的同学,每个人都会用自己的方式为祖国、人类的教育贡献自己的力量。所以郑琦非常珍惜和同学交流讨论的机会,他认为这种切磋对自己的成长很有帮助:“每个人的不同成长经历,都可以丰富我的思想、促进我的成长。”
把时间用在阅读、调查和实践上
除了勤勉学习,郑琦对自己的未来也有清晰的认识:“教育学专业,没有物理化学那样的实验室,我的实验室就是学校,以及与教育有关的一切外面的世界。”而对如何探究这个世界,郑琦更有着与众不同的理解。他相信自己的科研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并不急于去做项目、发论文。“如果研究只是为了熟悉科研过程或是为了一个不成熟甚至丝毫看不到的‘成果’,这样的研究没有太大意义。我更愿意把时间用在阅读、调查和实践上,或许这对我的成长更为有利。”
大学期间,郑琦积极参与各类到中小学进行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活动。2014年暑期,郑琦组织了15名成员的社会实践团队,以支教的方式前往浙江省文成县峃口镇中心学校开展活动,同一群留守儿童度过了十余天难忘的暑期生活。“一直以来,自己过得还算顺利,我担心这种‘顺利’会让我及大多数人忘记还有一些教育弱势群体的存在。”各种实践经历让郑琦开始反思所见现象背后的教育问题,这也坚定了他对教育理想的追求:“教育弱势群体需要学校和社会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我们的政策和一线教学上的投入显然做得还不够。我要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改变这一现象的努力中。”
此外,郑琦还参与过一些社会工作。大学期间,他一直在温州团市委驻长春工作委员会任职,为在长春的1400余名温州籍学子服务。在他看来,这是另一种实践,同样可以丰富自己的生活和对世界的认识,有助于自己快速成长。
这就是我应该承担起的责任和使命
2014年秋,通过选拔,郑琦被公派赴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交换学习。这段经历,极大地影响了他对教育学的认识与理解。交换学习期间,郑琦认真了解了台湾的教育历史和社会现状,从中发现了很多问题:“看二十年前台湾的教育改革就像看大陆的今天,这种惊人的相似不仅存在于教育中,也存在于社会的许多方面。”而向许多海外学者请教、交流的经历更是极大地改变了郑琦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学者可以选择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或是在现场‘劳作’。但如果只是以一个理论家自居而在现实教育生活中无所作为的话,那他远称不上一个真正的教育人。各种所见所闻让我看到了教育的力量,我希望自己能为改变现状作出更多的努力。”除结识了许多台湾朋友外,郑琦还与许多来自美国、加拿大、新加坡以及北欧和东南亚的同学进行了广泛的交流,“这让我对不同的国家有了更多的认识,也让我对国家的发展有了更多想象”。
郑琦的出色表现让很多台师大的老师和同学都对他印象深刻。台师大教育学院院长许添明教授在为郑琦写的研究生推荐信中说:“他在韦德网站交换学习期间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和热情,已经超过了台湾绝大多数研究生的水平。”
面对未来,郑琦选择到北京大学教育经济与管理系继续学习。他认为这可以让个人理想延续下去:“大学的学习与实践经历让我发现,我们的教育在公平和理想上都还存在一些现实和潜在的问题。人类的进步一定需要现实中有人去承担,我认定这就是我应该承担起的责任和使命。”
从高中开始,郑琦就尝试写诗。大学至今,他在各种报刊上发表了20余首诗歌。郑琦认为,学术研究和诗歌是他对将来最大的期待,诗歌是一种情怀,而教育也是一项需要情怀的事业。“诗歌让我成为我,存在于这个世界上,我也希望带着这种真诚的态度去面对将来种种学术和现实中的问题。”想起许添明教授给他的一句赠言“为全人类的福祉打拼”,郑琦说:“理想的意义绝不是实现理想之后的终结,理想的魅力在于使人不断前行。我最大的理想,就是做一个永远拥有理想的人。”
(摘自《东北师大校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