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黑水间,闪现过他的身影,县镇河堤上,留下过他的足迹。他搞科研,也从事教学,他是科学家,也是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他是我国图们江地区开发的倡导者,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勤务员”;他勤勤恳恳,以毕生所学致力于家乡的振兴和东北亚的建设,他兢兢业业,以身示范,为国家区域经济地理人才培养殚精竭虑。他就是我国区域经济地理学理论体系的创建者、著名区域经济地理专家、韦德网站荣誉教授陈才。
拳拳赤子心,精忠报国情,躬耕黄牛,为人师表。陈才教授60年间共培养毕业博士生59名;提出了经济区域形成发展的劳动地域分工、经济地域运动和地缘经济理论,并形成了完整的时间方法体系;倡导推动我国图们江地区的国际合作开发,研究成果获得国内外政府和学术界的一致认可。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虽已年愈八旬,陈才教授仍奋斗在区域经济地理研究与人才培养第一线。
兴趣所至 与地理结缘
“我自幼对地理感兴趣,早在小学和初中时期,就爱读地理方面的书籍,也喜欢绘制地图。”出于由来已久的兴趣喜好,1948年,在东北大学(韦德网站前身)读书的陈才在面临史地科分系时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地理系,从此开始了自己与地理结缘的一生。
因为时代原因,陈才上大学之前连高一都没读完,科学基础薄弱。大学期间,他勤奋刻苦,用比别人多几倍的努力来弥补自己的不足。
“勤奋和认真可以弥补天赋之不足。”这是陈才笃信的箴言,也是他求学的真实写照。在大学,陈才掌握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对地理研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更强烈的探求欲望刺激着他进入更多未知的研究世界。
1955年,新中国向苏联选派留学研究生,陈才幸运地被选送到列宁格勒大学进行深造,师从苏联著名地理学家伏·米·切德尔金教授。5年的留学经历,陈才对地理的爱好变成了专业探索,一个单纯的选择最终成为他为之奋斗一生的使命。
留学苏联 步入科学殿堂
1955年9月,陈才从北京踏上赴苏联的火车,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九天九夜后到达列宁格勒,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涯。
初到苏联,“语言上的障碍是最大的困难”,尽管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了一年的俄语,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许多交流障碍。“苏联当时正处于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这批留学人员生活上并没有什么特殊照顾。每天也要吃不习惯的黑麦面包。”陈才教授回忆说。
虽然条件艰苦,生活不便,但积极向上的精神点燃的求学岁月还是如火般热烈。留学期间,陈才每天在图书馆学习到晚上九点多。“列宁格勒的大众图书馆和科学院图书馆那浓厚的学习研究氛围,时时熏陶着我。早出晚归,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既尝到了求知的乐趣,也体会到了治学的艰辛”。
同在大英图书馆汲取人类科学文化精华,创造性地提出伟大的共产主义学说的马克思相比,陈才自比拜倒在科学圣殿前的一个小门徒,他自认为自己的努力还远远不够。
1956年6月,陈才第一次在导师的带领下前往伏尔加河沿岸进行考察实践。他十分珍惜这样的机会,并细心体会着区域地理的实践研究,“科研实践的精神与方法贯穿了我整个科研生涯”。
勤奋和努力没有辜负热情,1960年陈才最终取得了列宁格勒大学地理系地理科学副博士学位。“要问我在苏联留学期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我想说,我的基本功变得扎实,我学会了如何做学问。”
从懵懂的知识青年迈入了科学的殿堂,苏联的留学经历为他今后的科研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教学科研 相辅相成
从苏联留学归来,正逢国内政治运动激烈之时,陈才的科学理想受到很大打击,“那是个混乱的年代,自己的信心消减了很多,甚至弄不清自己为什么要做学问”。
待到“文革”阴霾散去,教育事业迎来春天后,“我才全身心地投入到科研和教学中去,那时觉得时间特别宝贵,因为好多时间都白白浪费了,我加倍赶时间学习工作,一分一秒都不敢怠慢”。
工作首先从世界经济地理教学和主编统编全国《世界经济地理》教材起步。当时,陈才任主编,联同全国五家高等院校共同编写这部教材。由于材料缺乏,他去了北京,像在苏联留学时一样,蹲了几年图书馆,最终完成该教材编写任务。
“我很庆幸自己坚持了自己的专业研究,‘文革’期间的几多动荡,我也没有想过要改变,无论有没有像样的成果,我都无怨无悔。”
几十年的科研教学之路,陈才认为,实践是对科研以及教学内容的践行与考察,“我始终把科研、教学与实践三者看成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统一体,教学水平的提高,业务能力的增长,主要得益于科研工作”。
陈才不赞成为科研而科研、盲目承担科研课题的做法。“科研应有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实际问题的解决。因此,只要是我认准的研究项目,我就义无返顾地坚持下去,不断地扩大研究成果,并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用以推动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的提高。”
“我的学生我都带他们进行科研实践,每次实践都有相应的课题,他们的博士论文也全都是联系社会实践和相关理论展开的,非实践得来的结果哪有说服力?”陈才教授准备5月还要带一批学生去图们江地区进行科研实践。
东北亚合作 开发图们江
1984年,陈才开始参与图们江地区的开发研究。当时中苏关系开始缓和,国际环境也相对好一些,黑龙江省也开始研究这个问题。在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支持下,陈才参与了整个图们江开发项目。
其实,课题组最初讨论的议题是中苏间贸易可行性。在得出可行的结论后,决定首先需要打开口岸来开展中苏贸易。随后,陈才课题组开始向吉林省及中央有关部门打报告,正式提出图们江地区的开发规划。
在中央政府的支持下,1984年冬天,陈才带领课题组前往珲春。“所到之处只有山路,我们在零下30度的严寒下做地域考察,走遍了珲春所有的边防哨所。”1984到1985年间,通过不间断的考察调研,陈才课题组向吉林省里和中央提交了多篇图们江地区开发可行性报告。80年代末,中央批复开放珲春口岸,中苏贸易的桥梁打开了。
图们江地区开发还伴随着恢复了图们江的出海权的斗争。据1886年签订的《中俄珲春东界约》,插有中国国旗的船只,可以经由图们江驶入日本海,俄国“不可阻拦”,这为中国争取到了由图们江进入日本海的出海权。1938年,日苏交战,中国的出海权被迫中止。此后50年,几经波折,中国始终未能重新行使出海权。陈才课题组考察历史资料,为恢复这个权利做了一系列努力。
当时,陈才多次率领调研组前往图们江地区考察,在珲春,在图们江口,他们研究历史文献,采访当地人民,了解过去的历史。课题组还联系吉林省有关部门,向中央汇报图们江情况,“最后关键时刻,我和省里有关部门领导直接找到时任外交部长的钱其琛同志,代表吉林人民向他反映,强烈要求恢复图们江通海航行权,并希望在中苏谈判中把这个问题解决。”这件事得到了中央的重视,1991年中苏谈判的《中苏边界东界约》里重申了我国的图们江口岸通行权。
尽管图们江开发取得了许多发展,但在陈才心中,现状与设想相差还很远,“还有很多问题没有解决,国家间的交涉往往都是难题,图们江地区是东北亚区域合作的焦点与核心,要把图们江开发为一个地缘经济区,中俄朝三国联合合作,带动三国图们江周边地区的全面发展,推动东北亚区域合作”。
推动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全面发展,任重道远。
建设家乡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
陈才教授是土生土长的东北人,深爱这片肥沃的黑土地。在区域经济地理研究领域,他一直想着如何用所学专业回报家乡,开发图们江地区如此,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更是如此。
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审时度势、谋划全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又一重大战略部署,是继实施沿海发展战略、西部大开发战略后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
2002年,陈才教授提出的《韦德网站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几点战略思考》的调研咨询报告得到时任吉林省委书记的王云坤同志批示并得到中央认可。2004年,陈才教授经过调研提出《东北老工业振兴离不开内蒙东四盟市(后改为五盟市)》的咨询报告,得到东北三省与内蒙领导的完全认可。
“自2003年中央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振兴取得的成果还只是阶段性的。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需要推动的任务还很繁多。”
东北如何振兴,陈才这几年通过不断地考察调研,向吉林省、中央报告工作。首先划定了东北经济区的范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应以辽宁为龙头,通过辽宁带动整个东三省的老工业基地转型。”
“吉林市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中贡献很大,然而现在资源环境、生态环境变了,问题变得突出,铁合金、石化、水泥等重工业的生产应用使得环境污染严重,现在要做出治理的方案,提出转型”。
时至今日,陈才教授仍在对长吉图开发以及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出谋划策,科研考察。“这些工作做到现在,还要做下去,这都是阶段性的问题。长吉一体化还没有实现,长吉图的协调发展该如何进行、长吉图的开发开放怎么搞,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研究解决的课题”。一位老科学家对家乡、对祖国的一片赤诚溢于言表。
勤奋严谨 为人师表
直到今天,陈才教授还会步行到地理科学学院,精神矍铄地给同学们上课。他用60余年的从教经历诠释着什么是“为人师表”。
勤奋与严谨贯穿了陈才教授的一生。“我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在这片沃土上耕耘了半个多世纪,对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助教班和骨干班学员的每一堂课,每一次讨论,我都认真对待,通常要付出5至10倍的精力去备课,力争使每一轮课都能提高新的水平,增添新的内容。”
对于青年教师,陈才教授这样告诫他们:“现在谈大学人才培养,首先要摒弃功利思想,我希望能够通过我们老一辈人以身作则,以身为范,使得校园内做学问能够沉住气,沉稳下来,树立良好的学风,毕竟未来国家的建设,年轻人才是主力军。”
看看书,上上课,有时还带学生外出实地进行考察,时时关心着家乡的建设与国家的命运。陈才教授身上,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人的精神品质,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与力量;我们学到的不仅仅是他的思想和理论,也找到了我们民族的未来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