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历史基础与获批时间
人才培养基础厚重,平台建设厚积薄发。学校在数理交叉的拔尖人才培养方面具有优良传统,培养了如攻克世界著名数学难题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的数学家陆家羲、物理学家孙昌璞院士、光电功能材料学家刘益春院士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基础学科领军人才。1997年,学校成立了数学、物理学基地班,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培养了数名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者、十余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和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等青年领军学者及一大批四青人才。2017年,学校为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数学和物理基础学科,成立了“陆家羲数理拔尖学生培养基地”。2019年、2021年,基地先后入选吉林省首批高校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教育部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
二、学科师资力量
优势学科强力支撑,学术氛围兼容并蓄。基地依托数学、统计学及材料科学与工程三个国家首批“双一流”学科和数理统计、凝聚态物理、理论物理三个校内重点建设学科设立,拥有吉林国家应用数学中心、国家国防科技工业联合应用数学创新中心、应用统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紫外光发射材料与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理论物理学术交流平台、吉林省航天特种涂层材料科技创新中心等一流科研平台,并拥有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4个,并与国内外多所知名院校建立了交流和联合培养计划。学科建设优势成功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营造了一流、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突出学科之间的交叉和融合,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学习经历和科研体验,为学生后续专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基地拥有一流的师资力量及国家级教学团队,保障了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升。基地拥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全国教书育人楷模(2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人才20余人。数学与统计学、光电功能材料教师团队先后入选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三、培养模式
培养理念特色鲜明,良师雅集教学相长。基地基于“学科+宽基础”的培养理念,构建了“横向交叉、纵向贯通、个性化培养”的交叉学科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基础学科教育、学科平台培养和个性化专业教育相贯通的培养模式。通过书院制管理,以“一制三化”(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为基础,为学生未来专业发展提供多样可能和质量保障。
四、培养成效
学科交叉兼收并蓄,人才培养初见成效。依托科学的人才培养体系建构、兼容并蓄的学术氛围建设,促进了学生的数学物理思维的融合贯通和学术创新,基地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升,一批数理基础扎实、科学视野开阔、发展潜力大的毕业生广受后续培养单位赞许。大部分毕业生保送至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法国波尔多大学等国内外一流大学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并开始在专业中崭露头角,如获得欧盟“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居里行动”计划研究资助首届毕业生徐卓即为基地在交叉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上的典型代表。
孙昌璞院士为学生授课
基地学生在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基地参观学习